摘自《新鄉(xiāng)土建筑》 224頁
地震和風
有兩種措施可以抵抗水平荷載。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依靠竹片墻和屋頂上抹的灰泥來提供抗剪力,這在最近的南美建筑項目中就有很多例子。1991年4月,哥斯達黎加的20棟在Jules Janssen指導下設計的住宅經(jīng)受住了7.5級地震的考驗,這些建筑的所在地就在震中附近。相對較輕的竹子建筑比周圍的磚石建筑受到的剪力要小,所以這些磚石建筑在地震中產(chǎn)生了顯著的破壞。
另一種辦法是依靠板條、傳統(tǒng)榫卯或者螺栓鏈接的柔韌性,這種辦法在亞洲和美洲都有使用的傳統(tǒng)。在這些地區(qū),有很多歷史實例可以證明當周圍的剛性磚石建筑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之后,竹子建筑卻仍然能夠保持完好無缺。及時建筑的結構只是經(jīng)驗性的,工程可能不是很合理,也不是最理想的,但是建筑依靠竹子的柔韌性仍然能在荷載消失以后恢復變形。在單純的壓力或者拉力下很難使竹子建筑發(fā)生破壞,有意思的是竹子的抗彎力也很好,在彎矩作用下也不會破壞。關鍵的是連接部位。
為了抵抗屋頂?shù)乃胶奢d,Simon Velez和Marcelo Villegas創(chuàng)造了“第二層屋頂”。他們認為建筑中的備用體系是很重要的,抗拉能力和抗壓能力都要有剩余。一個只能承受地心引力造成的壓力的連接處在發(fā)生強風或者地震的時候很容易被拉力破壞。因此,與原來的椽子垂直的第二層椽子,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承受這類臨時性的反向力量。作為意外收獲,這種復雜的建筑外觀非常漂亮。正是因為這種新型抗震設計,1991年1月發(fā)生在距阿爾梅尼亞市中心20mile地區(qū)的大地震中,沒有建筑發(fā)生毀滅性的破壞——包括一個幾乎就位于震中的60ft高的塔樓(一座帶竹制屋頂?shù)臈U型建筑)。該地區(qū)2/3的混凝土和磚石建筑都崩塌了。少數(shù)幾棟陳舊的傳統(tǒng)竹子建筑也倒塌了,這些竹屋用的是沒有特別處理過的竹竿,所以人們早就知道它們是不安全的了。